忍受简单的能力
我关上灯,对女儿说:「闭上眼睛,别乱动了。」
女儿立刻大声抗议:「可是我睡不着!」
我只好又强调了一遍:「我只是请你闭上眼睛,别乱动。」
我从来没说过「请你尽快睡着」,那是我女儿的脑补。我当然挺高兴的,她能脑补出那句话来,说明她起码脑子不笨,能够猜到一个指令之后的真实意图。但同时我也有担心。因为这一点聪明,她入睡可能就会困难一点。「闭上眼睛,别乱动」是一条很简单的指令,是我认为她充分有能力做到的。但她不安于这条指令,而去考虑「即便我照着做了,我可能还是睡不着」。这样的思考,对当下有害无益。
同样的事情在我的工作中也常常遇到。比如说,我跟学生辅导员讲,危机干预中哪些危险的信号是需要注意的。有的辅导员就会问:「可是李老师,有的学生其实有危险的想法,但他就是憋着不说,也根本不表达这些信号,我们怎么去识别呢?」我说:「那是另外一种情况了,但我刚刚讲的不是这种情况,我刚刚讲的你都记住了吗?」他说那都很简单。我说:「请你复述一遍?」结果他可能说不上来。
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「要是这种方法不行呢?」,反而忽略了对「这种方法」本身的吸收。其实,我教的是更简单,更常见的情形,从现实性来讲,比他们考虑的那些例外情况更重要,也更有开展工作的空间。可以说他们是因小失大。
我做咨询的时候,有时候要教来访者尝试一些不一样的说话方式。比如,用更坚定的语气表达拒绝。但是教完之后,他们常常不能真的付诸实践。下一次咨询的时候他们不说自己练习时遇到的困难,而是深入思考:「万一」对方根本不听我的,「万一」对方如何如何纠缠,「万一」对方表现得更强硬,又该怎么办?……假如我们就这些话题展开讨论,完全还可以讨论十次二十次。脑子更快的人,甚至一听我讲完就忧心忡忡地想到:「要是一直拒绝别人的要求,以后会不会就没朋友了?」
他距离「一直拒绝别人的要求」还远得很呢,但他已经在担心了。
老师都喜欢教聪明的学生,因为他们脑子反应很快,就可以省很多时间。但是太聪明了也不好。因为脑子太快了,需要身体用工夫的地方,就有种种困难。
聪明是在头脑中加速的过程。当我匀速前进的时候,聪明的孩子就在思考:他下一步会走向哪里?你看,我明明还在这一步,但是在聪明人眼里,下一步等于已经有了。他们思考的速度,快于我实际的步速。到我真的在走下一步时,他们的想法也许已经发展为:「这条路通向何方?」他们绝不会满足于跟随我的步伐,而要直接预见到我的终点。再然后,他们会猜测:为什么要到那里?到了之后又会如何?今天还有什么其它打算?这种思维的推进,大刀阔斧,我的路还没走到一半,他们在脑子里说不定已经演绎完了我的一天。换到上课的情境,就是我刚说了上半句,学生就已然猜到了下半句,可能就连一堂课要讲的全部内容,都落到了他们的预知之内。
据我所知,这样的学生上课很容易走神……
对于聪明人来说,最难以忍受的情况不是一件事有多难,而是纯粹的简单。没有难度挑战的任务,会让他们感到无所着力,继而注意涣散,不得已靠着「举一反三」之类的小花样来自我提神。重复的练习是他们的死穴。——你去问一个健身教练,他多半就见过不少这样的客户:他们一个动作只要重复一两遍,就会开始琢磨:「这个练习真的管用吗?」「这里面真正关键的元素在哪里?」「练完这个,下一步练什么?」借着这些天马行空的思考,他们才能松口气,从当下的枯燥中解脱出来。
而思维上的变化多端,就造成了行动层面的进步迟缓。
就拿我女儿的例子来说,「闭上眼睛,别乱动」是她入睡的第一步,而「睡着」则是第N步。她在第一步的阶段担心第N步的结果,反而连第一步也做不到。
所以我认识的学生里面,除了少部分天赋异禀的奇才之外,真正最影响一个人的成就的因素,可能不是智商,也不是努力,而在于他有多「踏实」。踏实的人做一件事,是一件事;学一样东西,就学得到一样东西。你只要看一门课最开始的时候,讲一些最简单的知识,哪些人可以不厌其烦地听进去,他们未来就算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,也都不会混得太差。而聪明人往往已失去了耐心,都趴在桌子上睡觉。
骐骥一跃,不能十步;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。
但趴在桌子上睡觉,还不算是最糟糕的学习状态。我自己上课时也睡过无数,就我的经验来说,当然什么也没学到,但起码知道没学到东西。更可怕的情况是自我催眠,感觉自己在学,实则空空如也。一种典型的催眠方式,就是用手机把每一页PPT都拍下来,之后该开小差照样开小差。他们以为自己「学到了」,但无非是在手机里储存了一堆只在考试前才会看一遍的照片而已。有时我会禁止学生照相,但他们还是会把电脑搬到教室里。一边听课,一边噼里啪啦地打字。这样也算很努力。但他们努力把课堂的内容敲进电脑里,就是为了自己可以更心安理得地记不住它们。
之所以说这种情况更可怕,是因为他们运用了不露痕迹的方式,把「并没有真的学到什么东西」这件事巧妙地敷衍过去:「反正随时可以再看我的笔记。」
这样的人也许会买很多书(然而不看),或者读很多文章(然而不想),或者整理出很多读书心得(然而并不用来改变自己)。这些事做得越卖力,他们陷入的幻觉可能就越深。有一些读者常常给我留言:「你说的没错,可是然后呢?」你看,他们关注的不是我说了什么,而是我没说的还有哪些。描述一种现象,他们首先会想到:可是也有例外吧?如果证明是一个普适的规律,他们又会说:原因是什么呢?假设提出了原因,他们很快又抱怨:说得头头是道,怎么不讲一讲解决办法?如果我有那么牛,连解决建议都提了,恐怕还是会说:道理都懂,然而并没有什么X用。
这种思维方式,就等于是说:「我们来聊一聊A吧。」
「好啊,我最近认识了A的朋友B,B是个好人,他还介绍我认识了C……」
你看,这种思维方式自有好处。话题已经从A的身上转开了,但是在说话的人看来,似乎仿佛,自己并不算是在跑题。正如「道理都懂,然而并没有什么X用」这句话,说出来很轻松,也就不会让人觉察到——其实道理也没有真的都懂。
我想,这里面大概也有一种安全感。一个人学东西之所以无法专注,可能就是因为他无法忍受专注在一个点上的感觉。学习一个东西(尤其是简单的,重复的)往往让人焦虑。因为这一刻你真的停在一个东西上,就会意识到自己有多渺小,而要学的东西似乎还无穷无尽。因此,用最快的速度跳跃式地前进,用摘要的形式纵观大概,存成照片或者写成笔记,或是把注意力投向这个东西之外,「然后呢,然后还有什么?」这样就可以说:「行了,这个我已经懂了。」这是回避焦虑的法宝。
一口一口地吃饭太慢了。恨不得一口吃下一百口,谁叫锅里还有那么多?
所以重要的事情才要说三遍。可是你还记得上一段看了三遍的话是什么吗?
对一个学习者来说,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,但可能也是最坏的时代。今天的信息是整个地泛滥了,你很难让自己真的不去焦虑。如果你想用方便的方式解决这种焦虑,就只有不断吸收复杂的信息。并不缺这样的信息源,随便在网上找一找,就有数不清的「绝世武功的目录」,这辈子肯定练不完,只好先用脑子过一遍。
如果真的想学一点东西,就需要一种特别的能力。我把它叫做「忍受简单的能力」。我不知道是叫能力还是勇气更好,因为它涉及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放弃。——当你在某一个点上停下来,打算认真下点工夫的时候,这意味着放弃想象中的其它可能。你得到的只是简单的一点点,失去的却是头脑中的整片汪洋。一个人守着这样一点,面对巨大的不确定也不逃避,他要么需要很勇敢,要么是很天真。
就像一个专注吃手的婴儿,他一旦意识到自己离长大还有多远,可能就急了。
这篇文章阐述的也不过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而已,几句话就能说明白,并没有给出什么成体系的理论,方法,和建议。然后呢?——然后我就停在这里了。
[via]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