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列姆昌德作品选》
普列姆昌德(1880~1936)Premchand 印度印地语作家。1880年7月31日生于北方邦贝拿勒斯附近的拉莫希村,卒于1936年10月8日。原名滕伯德·拉伊。5岁开始在农村上旧式学堂,念波斯语和乌尔都语,后转入正规小学。后为负担一家生活,充当家庭教师。19岁开始在公立学校教书,此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,并通过自学取得学士学位。1921年响应甘地的不合作运动而放弃公职,在贝拿勒斯一所私立学校任教。后专门从事文学创作,先后主编《时代》、《荣誉》、《甘美》、《天鹅》和《觉醒》等杂志,创办智慧之神出版社。1936年4月主持印度进步作家协会第一次大会。 他一生创作了15部中篇和长篇小说(包括未完两部),约300篇短篇小说及论著、电影剧本、儿童文学和翻译作品。早期用乌尔都语写作,1915年前后开始改用印地语。处女作是中篇小说《圣地的奥秘》。1908年出版短篇小说集《祖国的痛楚》,因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而遭殖民当局查禁。从此改用普列姆昌德的笔名。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《服务院》、《博爱新村》(又译《仁爱道院》)、《妮摩拉》、《舞台》(又译《战场》)、《圣洁的土地》、《戈丹》等,短篇小说多收在题名《圣湖》的8部集子中,包括《进军》、《半斤小麦》、《冬夜》、《沙伦塔夫人》、《解脱》、《神庙》、《害人是天职》、《老婶娘》、《棋友》、《开斋节的会礼地》、《咒语》、《彩票》等名篇。 《戈丹》是普列姆昌德30多年创作的结晶,标志着他的现实主义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。在《戈丹》以前的作品中,无论是著名话剧《斗争》或长篇小说《仁爱道院》、《工地》等,都曾提出过尖锐的社会问题,但在解决社会矛盾上,往往暴露出他的改良主义的幻想。这些都表明作者深受甘地主义的影响,也反映了印度民族解放斗争本身的弱点。在《戈丹》里,作者对甘地的“非暴力抵抗”,顺从地进监狱的思想,通过丹妮亚的口进行了批判;同时,作者已考虑到从社会制度这一根本问题上来解决社会矛盾。小说通过哲学教授梅达和女医生玛尔蒂小姐的议论,提出了“要来一个天翻地覆的变革”。这个变革就是要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。普列姆昌德曾明确说过:“有个俄国,如今建立了新制度,那里的贵族和富人都受到了惩罚,穷人都过上了好日子。有朝一日,我们也会像俄国那样。”但在小说里,作者并没有指出天翻地覆变革的道路。从作者写这部小说时的思想状况看,他对达到理想社会的途径是不明确...
评论